信网8月4日讯 近年来,即墨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常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以新作风、新作为推动即墨教育在现代化的征途上实现全新嬗变、迈上新的高度。
眼界和思路之变:以多元办学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竞争力的体现,先进的办学条件是关键之因素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读,均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面对教育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即墨市以优质、均衡为重点,全面加强城乡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力度,先后出台《2013-2016城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的意见》《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作方案》等文件,着力补短板、夯根基、促公平,实现各学段办学水平的高位均衡。
“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5处、中小学66处,投资4.5亿元实施校安、取暖、饮水、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程,85%的中小学创建为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成国内领先的教育城域网络中心,全市所有学校教室实现“新班班通”全覆盖。近三年,教育总投入逾87亿元,年均增速位于青岛各区市前列。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即墨市抓住青岛蓝谷、创智新区等重点组团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学先进,引先进”为指导思想,加大高端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山师大即墨实验学校、北大附属即墨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集结墨城,区域性教育“硅谷”初步形成。同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全市民办学校达到8所,总资产近9亿元,提供万余个义务教育学位。
放眼今天的即墨大地,城乡学校面貌实现华丽蜕变,师生充分享受着现代化教学条件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方法和模式之变:让教育活力在改革创新中源源释放
凿得源头活水,方有清渠如许。
面对澎湃袭来的教育改革大潮,即墨市围绕内涵发展核心和特色发展主题,在课堂教学、办学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接连打出强有力“组合拳”,兴利除弊,破旧立新,推动教育教学不断释放活力、实现高位均衡。
深化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校际间教学差距。目前,全市教育集团达到24个,成员单位125个,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4%。实施招生制度改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免试就近入学,100%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比例达70%,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到优质高中就读的机会。实施多元培养模式,推进“非遗”进校园、足球进校园等活动,发展每名学生特长和潜能。
把握社会大势,方能占据主动。即墨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引入“‘云+端’一体化教育实施方案”,使课堂步入数字化时代。在青岛地区率先建成启用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并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展演;创新实施“协作体教研”模式,以城区优质学校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实现城乡教育水平高位均衡。2016年,拟投资1065万元在110个班级建设“云+端”智慧课堂。
方法、模式之变,盘活了局面,放大了利益,提高了质量。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山东省、青岛市领先位置,逐步奠定了教育强市地位。
作风和角色之变:在打造“阳光教育”中彰显服务本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更多地贴近群众、服务师生,教育才能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即墨市以打造“阳光教育”为工作追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积极扮演好为民服务的公仆“角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双基双民、三严三实等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015年,开通“即墨教育”和“运动即墨”两大微信公众号,形成与“即墨教育在线”、“即墨教育微博”并驾齐驱的与社会公众沟通四大渠道。
顺应社会期待、惠及群众利益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墨市想群众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多措并举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目前,全市共投入运行158辆校车,解决1.4万名学生上放学交通问题;投资2200余万元建设89处青岛市标准化食堂,近万名学生吃上健康卫生的热饭。坚持实施“春雨助学”行动,落实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十二五”时期,共招聘教师1478人,大部分充实到农村一线,优化了师资结构。250余名教育干部走出机关、学校,参与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工作,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
着力构建“学有优教”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即墨教育正在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信媒体记者欧阳宇 通讯员 王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