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即墨

社会新闻

关闭

关闭

即墨柳腔艺术传承发展:醉人柳腔曲缱绻不相离

2017-11-13 08:56:58
来源:新即墨
责任编辑:
手机版

原标题:醉人柳腔曲缱绻不相离

\

《三女拜寿》剧照。

\

第四实验小学柳腔课堂上,剧团演员教孩子们学柳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柳腔素有“胶东之花”的美誉。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观众共鸣需求的改变,柳腔也正在进行历史性的变革。区柳腔剧团的新老演员们以对即墨历史文化的坚守与创新,继承柳腔念白、唱腔原汁原味的艺术韵味,丰富音乐、服装单一的表现形式,为即墨柳腔的发扬传承注入更多新的生机,实现了从“老中青”三代到“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出的精彩转身。

从跑龙套开始,18岁登台演出

无论是乡音浓郁、生动有趣的念白,妩媚雅致、荡气回肠的唱腔,还是扮相齐整、声情并茂的表演,都孕育着千百年来的文化智慧,给人以亲切之感。近日,记者在区文化中心见到了区柳腔剧团团长张成林,一件深色外套,一条西装裤,简单质朴。

说起和柳腔的不解之缘,张成林笑着告诉记者,1986年春天,年仅16岁正在读初中的他,听说柳腔剧团招募演员,想也没想就考了进来,从此便开始了和柳腔三十多年的相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练功,翻跟头、压腿、下腰,从跑龙套开始。直到18岁,终于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戏名叫《刘海戏金蟾》,我扮演的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厮,但当时觉得能跟老演员同台合作很光荣。”

就在张成林柳腔表演渐入佳境时,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电视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转向了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戏曲慢节奏抒怀表达缺乏竞争力度,从此剧团经历了“自救”和“坚守”的二十年。无奈之下,1988年,柳腔剧团成立了青岛市青年歌舞团,在演出传统戏曲的同时,迎合文艺市场的需要排练了大量的歌舞小品等文艺节目。

低谷时薄衣演出,没人喊一声苦

“即墨柳腔还存在吗?”今年36岁的演员栾绍杰说,柳腔处于低谷阶段时,常会被问及这样的尴尬问题,质疑演员地位。张成林则告诉记者,以前剧团最大的困难是解决演员的温饱问题,“每逢新春佳节合家团圆之时,演员们便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下乡演出,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天空中飘着雪花,女演员们穿着露肩的演出服,却没人喊一声苦,只为多演出一场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

“演员太少是剧团面临的另一困难,要拍一部大戏缺演员。”张成林说,以前由于人手紧缺,演员们不得不兼任舞美、化妆及道具等多职,连不到90斤的小姑娘也是如此。

随着“中国民间文化柳腔戏艺术之乡”的申报成功和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墨柳腔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此间,张成林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成长为剧团当家人,担负起繁荣柳腔艺术的历史使命。如今,平均20场戏中有15场由他担任主演,先后荣获第二批即墨区优秀文化人才、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等荣誉称号。

从编小剧到拍大戏,传承创新正当时

在区柳腔剧团的带动下,农村庄户柳腔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了解,目前全区已注册的庄户柳腔剧团达80余支,每年演出达上千场,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前,柳腔的观众群体主要是老年人,现在小孩子也爱听,也能唱两句。”沽河柳腔剧团团长李视娥表示,如今,柳腔更接近于百姓生活。

推行“戏剧进校园”活动是剧团传承柳腔艺术的创新性尝试。与第四实验小学合作成立柳腔班,该校也因此成为青岛市唯一一所以艺术命名的学校。“戏剧进校园的目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苗子,推广即墨本土剧种,让孩子们知道柳腔、懂柳腔、会唱柳腔。同时,也将孩子的亲属培养成为潜在的柳腔观众。”张成林说。

在张成林看来,当代柳腔艺术的生命和使命是倡扬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柳腔剧团立足讲好“即墨故事”,整合区内外创作力量,精心创作编排了《田横别齐》《家风》等有分量的舞台剧和《一个红红绸包》《过生日》等一批讴歌“即墨好人”的小品,把艺术传承与社会教育有机的融入为一体。目前,剧团正计划邀请名导编辑《即墨大夫》,已进入立项阶段,未来将代表即墨参加全国地方戏展演。

“随着时代的发展,区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柳腔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的目标是将柳腔推向世界,让柳腔成为展示即墨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对于即墨柳腔的未来,张成林充满信心。从他笃定的言语和神情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代代柳腔人共同的艺术情感和价值追求,更是当下即墨人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