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 山师学子在行动
--------一个老党员眼中的拐尔庄村新变化
信网7月17日讯 7月14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村国学文化调研与弘扬实践服务队在山东首个乡村孔子学堂的落成地拐尔庄村进行走访,了解“孔子学堂”的建设对该村的发展的影响,倾听群众的反响。
在走访过程中,已经退休的曾担任40余年村妇女主任的黄文莲拉着队员走进她的家中,聊起了近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谈到“孔子学堂”带来的变化,黄奶奶说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好啊、真是好”。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
谈到实打实的变化,黄奶奶说给村里修路真是做了一件大善事。原来村里是胶泥地,一下雨就难走的不行,毫不夸张地说遇上稍微大一点的雨,从地里回家就是个问题,鞋上不沾个三斤两斤的泥是回不了家的。“脱下鞋,提着回来”在过去再常见不过了。孔子基金会投入大量财力为村里改变这一现状,现在硬化平坦的道路已经覆盖整个村子。
谈到给村民精神方面带来的改变,黄奶奶说她们村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孝顺,原来这个村就较其他村孝顺,现在孔子学堂办起来了,人们更加注重孝道,时不时开一些关于孝文化的交流评选会,老人们现在不光老有所养,而且家庭关系和谐,老有所乐。说到小孩子,黄奶奶说原来有小孩子打架,家长找上门的现象。通过孔子学堂对小孩子们的教育,这种现象现在比较少见了。
当队员问起农闲时间,村民都干些什么的时候,黄奶奶说原来都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孔子基金会建了个孔子文化广场,大家没事的时候就去广场跳跳广场舞,邻里之间借这个机会交流的也多了。
经过走访调查,对于发现该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村里人口的以小孩、妇女、老人为主,但是在走访过程中,却没有太多萧条的感受,总体感觉比其他空心村要祥和、和谐,即使是人们所谓的“婆媳”这对天敌也相处和睦。在和黄文莲一家交谈的过程中,队员深深感受到了她们一家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通过走基层活动,队员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本村孔子学堂建设的支持,同时,我们真正了解到从民意入手,倾听民声的重要性,更加加深了对实践队的活动宗旨的认识。 信媒体记者 欧阳宇 通讯员 宋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