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即墨

财经消费

关闭

关闭

昌盛日电:新能源探索的先驱者

2015-11-08 09:40:48
来源:商周刊
责任编辑:季沫
手机版

 在大众的视野里,能源的来源形式并不被他们所关注,达到用户时,电都是无形的,人们并不会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进行直观的关联,但走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昌盛)的工业园区和华盛太阳能农庄,看到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办公楼和成片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不仅满足自身用电,余电还能平价上网,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能源革命的来临,体验到它所描绘的未来形态。

在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他有这样的判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将使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这一次,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将再次结合,数以亿记的人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在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的带领下,依靠对光伏行业趋势准确地预见,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创建农业创客空间和农业创业大学,在“光伏+农业”这一应用领域成为全国性的佼佼者,而这些,仅仅是昌盛新能源产业战略蓝图的开始。


 

光伏困局中求变

2011年对国内光伏产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经济疲软、欧债危机蔓延,传统光伏市场国家纷纷下调光伏补贴,加上随之而来的“双反”,让“两头在外的”光伏制造大国中国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一年,李坚之下海创业。

“当时正好赶上了制造由盛转衰,很多企业因为沉浸在惯性里面,它没有感受到实际上天要变了,还在那里拼命的上产能。国际市场的需求已经下降了,中国新兴市场没有兴起,中国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市场在国外,上游也在国外。”李坚之说。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坚之带领昌盛的团队对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定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把光伏在中国的应用这一端作为昌盛发展的一个接口和核心,将昌盛日电定位为太阳能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李坚之说。也正是在此时,政府开始意识到光伏产业的问题,加大力度开发国内的市场,由财政部牵头的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光伏项目进行扶持。昌盛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赛轮股份有限公司搭建厂房屋顶光伏,此后又完成了海信、海尔等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

随着国家光伏政策的变化,以及单一的BIPV市场并不足以支撑光伏企业的长远发展。传统光伏“发电在西部、用电在东部”的供需矛盾也让昌盛思考光伏产业模式的可能性,东部土地紧俏,如何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发展光伏,昌盛开始转向了农业领域,并推出了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连接起了光伏和农业两大生态圈,优势互补。“昌盛刚开始是制造,从制造转型成应用,制造是第二产业,做解决方案供应商是第三产业,与农业相结合是第一产业,一产是为了撑住二产,然后一二三产业这样转起来。”李坚之描绘着当下昌盛整个的产业结合。

“光伏农业综合体”:农业发展新范式

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低,政府虽然一直在强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从经营模式到装备科技水平依然没有长足的进步,如今,这个窠臼的难题,将被光伏这个新生的产业迎刃而解,昌盛的“光伏+农业”模式,不仅为光伏的发展打通了回路,而且为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渠道,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或将成为农业发展换挡加速的契机。

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直接把光伏农业的建设提上日程,表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农户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相结合,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和农业农村发展。”

农业为光伏提供了建设空间,光伏则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设施化。“在租用的农田上建设设施大棚,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不改变原有农用地的性质,既为光伏电站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又规避了高额的土地使用税,一举多得。正因为如此,最近一两年光伏农业大棚规模迅速扩张,光伏农业项目已占到2015年上半年备案项目总数的30%左右,成为光伏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李坚之说。昌盛在模式创新并不止于此。

通过土地流转,围绕光伏农业大棚打造规模化的“光伏农业综合体”才是昌盛的模式样板。昌盛与政府合作采取PPP模式组建合资公司对园区进行投资和管理。昌盛总部目前由两大园区组成,一个是工业园区,大概占地600多亩;一个是光伏农业园区,大概占地9000多亩。这一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转变农民生产方式进而带动生活方式转变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农民可以通过被园区企业雇佣,“进园进棚”转化为产业工人,二是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获得租金和股金,增加了收入;三是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农民集中入住,就近工作。

“光伏这个行业是投资拉动型的,投资要用发电回收,你的投资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我们用投资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一体化投资用光伏的投资解决了农业投资的问题。”李坚之说,创造性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光伏农业综合体”模式有两个重要的支撑:园区化和平台化。园区化是光伏农业经营的基础,平台化是农业园区的提升。“围绕光伏农业产业链及创业孵化工作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教育培训平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生鲜电商信息中心等,并整合项目所在地农业专家、技术人才和专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将整个园区打造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经营的平台,开辟农业园区经营的新维度,在农村地区复制‘万达模式’,最终形成‘光伏农业综合体’。”李坚之说。

截至目前,昌盛由一个30人规模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人,在山东、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建设,其中建成及在建项目510MW ,计划开工项目290MW 。至2015年年底,昌盛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0.8GW ,光伏农业园区总面积超过50000亩。“安全可持续”: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尽管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绩,李坚之对昌盛的规划并不冒进,而是要做到万无一失,“安全可持续”的发展。光伏和农业都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回报期又长,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是所有光伏企业所面对的,“我们比较早的看透了光伏的金融属性,很多企业单纯依靠银行贷款,风险是很高的,一个产业必须有金融资本进入,并且它的模式和金融资本必须匹配。金融对实业的融合和保护,昌盛理解的非常好,而且这方面做的,对于形成企业的安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李坚之对资本的理解颇为熟稔。

从金太阳工程到上网电价补贴政策(FIT),中国光伏的政策补贴进入一个良性的政策引导,“你发多少电拿多少补贴,政府引导企业关注发电量,光伏行业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电站质量和发电效率越来越高。”李坚之说。“这也为光伏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回报率,大约7-8年就能回收投资。”昌盛通过打造自己的金融板块加固风险控制。

为了解决光伏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昌盛利用光伏农业项目收益稳定性和政策导向性的特点,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多家政策性银行达成合作意向,为项目提供贷款,保证了全国各地项目的顺利实施。

打造“新农夫”的创客平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社会形成了“创业潮”,而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却远离风口,甚少有青年创业者投身农业,农业有它的特性,投资大,产出周期长,都阻碍着人才和资本的进入。昌盛经过模式创新,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通过光伏投资解决农业资金流入难题的同时,打造“农业创客空间”和“农业创客大学”,虽然是“光伏+农业”,但昌盛无意做“新农夫”,而是通过平台化运营,做“新农夫”的黄埔军校。

“以‘光伏农业综合体’为载体,通过向全社会开放光伏农业园区资源和配套,吸引创客来到光伏农业综合体平台上进行创业。”李坚之说。除了提供创业的办公空间之外,还向各个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法律、资金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已经有茶叶、菌菇、蔬菜相关的商业品牌团队入驻。

在平台化的基础上,昌盛推行事业合伙人制,并计划三年扶持出5到8家农业龙头企业,孵化20家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培养30到50个家庭农场主,扶植150到200个种植大户。

昌盛的“光伏农业综合体”模式,结合和借鉴了“万达模式”和“阿里巴巴模式”的精华,那么这一创新商业模式是否会被效仿?是否会成为昌盛未来发展的阻碍呢?面对这一问题,李坚之显得很自信:“昌盛的模式很难被复制,因为管理是昌盛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