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即墨

时政民生

关闭

关闭

即墨纬编工小伙儿刻苦钻研二十余年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2-04-29 07:47:32
来源: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虚静
手机版

原标题:接线头找坏针,“织男”手真巧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穿纱套布、排针、找坏针、更换坏针、接纱,周而复始将单调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工作20多年来,即发集团纬编工姜正涛凭借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成长为高级技师,并一举摘得全国“纺织大工匠”桂冠。

4月28日上午,2022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举行,姜正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棉纱比发丝还细 一天接四五百个线头

“布织得好不好、多不多,是衡量一个纬编工的重要标准。”4月28日,姜正涛向记者介绍,纬编工主要负责将棉纱织成布,中间有挂纱、接线头、接尾纱、换针、下布等工序,担任着整个纺织的重要环节。

纬编工的工作需要心细如发、眼疾手快,因为操作现场满眼都是密密麻麻、比发丝还细的棉纱。姜正涛说,“打个比方,2米宽的棉布,需要102个棉纱,每个棉纱的线头都有固定位置,错一根也不行。从棉纱到织成布,一根棉纱需要穿6个孔,而每个孔又是‘易断’点,只要一根线断开,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将线头接起来,机器才能继续运转。”姜正涛说道。

事实上,接线头可是一项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但是,要想不出瑕疵并非易事。”姜正涛介绍,每一台织机有90个喂纱器,2000~3000枚织针,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到比发丝还细的棉线。

“这对我们的眼睛是极大的考验,可以说我们拥有火眼金睛。”姜正涛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及时将断线头接起来,还得通过观察布面的疵点确定坏针的位置并及时更换。他算了一下,断线加更换尾纱,他一天要接四五百个线头。

现在,接线头、装针、挂纱等技术在姜正涛手里已经非常娴熟,普通工人一次可以装10来枚织针,而他可以同时装20枚左右,用时不到10秒钟。

早到苦练基本功 练就“找坏针”绝活儿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姜正涛走过了很长的路。

1982年,出生于即墨农村的姜正涛,高中毕业后来到即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纺织工人。当时,男纺织工人不多,在车间内一众女性员工中,姜正涛格外显眼。

刚进厂时,姜正涛从学徒工开始做起,这份工作更需要细致灵巧的特质,刚进工厂的姜正涛显得“笨手笨脚”,也出过不少问题。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姜正涛选择“笨鸟先飞”,每天早早地来到工厂苦练基本功,从接线头开始反复练习,虚心向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家,他还要总结当天学过的技能。

“慢慢从挂纱、接线头、接尾纱、辨认纱支、下布到换针、挂料、看布面,我逐渐掌握了要领。”姜正涛说,他也从操作2台织机到后来操作4~5台织机,经过不断钻研、刻苦学习,姜正涛也从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纬编工。

在这个过程中,姜正涛还练就一个“绝活儿”,就是“找坏针”。姜正涛介绍,以2米宽的布面为例,机器需要安装2640根针同时工作,这些针排列有序,每一根都有指定的位置和编号,由于长期摩擦,这些针容易出现问题,纬编工们需要通过肉眼及时发现布面瑕疵,对应找出导致瑕疵的那一根针,然后进行维修或更换。

“如果处理不及时,一分钟就能织出一米多长的残品,给公司带来极大损失。”姜正涛说。

目前,在布匹生产的废品量上,姜正涛每年仅有10~20公斤,而普通工人每年能达到100多公斤。

发挥传帮带作用 成为大学毕业生师傅

姜正涛在技术上的进步,也得到了业界认可。

2014年,姜正涛参加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夺得第一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01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姜正涛获得“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殊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钻研,爱岗敬业,就能在自己的行业中闯出一片天。”姜正涛说道。

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姜正涛还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成为好几个大学毕业生的师傅,“企业招聘员工不单看学历,更注重工作能力,在这里所有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到现在,姜正涛先后带过十几个徒弟,每当徒弟遇到难题,这个“80后”师傅都会把多年钻研成果倾囊相授,培养出一名又一名优秀纬编工。

姜正涛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纺织工人,更要发挥好“工匠精神”,刻苦钻研技术,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把所学所知传授给同事们,使工友们都成为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为我们‘青岛制造’添彩增光。”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