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即墨

社会新闻

关闭

关闭

即墨俩收藏爱好者痴迷收藏农村老物件

2024-04-16 16:19:10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责任编辑:王荣
手机版

原标题:青岛这两位收藏时光“钥匙”的人,让乡村文明有根可循

收藏时光“钥匙”的人

即墨吴显瑞、孙先勇几十年痴迷收藏农村老物件 让乡村文明有根可循

为守护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即墨区收藏爱好者吴显瑞、孙先勇耗尽积蓄,历时半生,足迹遍布胶东半岛的乡村,收藏了农具、生活用品、陶瓷泥塑、传统服饰、仿古家具、手工非遗等多个类别的老物件,两人的藏品总计两万余件。他们的藏品看似平常,却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农村生活的发展变化。

人物一

吴显瑞

为了收藏跑遍上千村落

今年67岁的吴显瑞是即墨区灵山街道河北村村民。从20多岁起,吴显瑞跑遍了胶东半岛1000多个村落,收集农耕器械、生活用品、陶瓷泥塑、传统服饰、仿古家具、手工非遗等藏品,用40多年时间积攒了万余件“宝贝”。这些“宝贝”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却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有些老物件是时代的见证,如果不趁早收藏,以后就没有了。”吴显瑞说,乡村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很多人将老农具、旧家具扔掉,他感到非常可惜。在他看来,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存续。随着吴显瑞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如何能让乡愁有寄托,让孩子们有看得见的历史、摸得着的文化,让乡村文明有根可循、有史可鉴,成为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2019年,即墨区灵山街道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免费为吴显瑞提供了一处15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他筹划多年的“乡村记忆馆”终于成真了。2020年4月,位于灵山镇河南二村的乡村记忆馆免费开放,吴显瑞兼任馆长和讲解员,每天为观众讲解老物件的故事,“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尤其是民间记忆,值得留给后人。”

每件展品都有一段故事

走进吴显瑞的乡村记忆馆,仿佛进入一座老物件的“大观园”。馆内主要分为红色文化展区、老生活用品展区、老家具展区和老农具展区四大展区,大部分展品是他自费淘选来的。

“这件展品大有来历,是我最喜欢的。这是青岛一户人家的,我先后去了7次,对方才同意暂放在乡村记忆馆里,供人参观。”吴显瑞指着一张清代的雕花架子床娓娓道来,“这张木床雕刻精美,充满传统元素,设计优雅、工艺精湛。看,床的立柱和围栏两侧雕刻的是神话故事。”

“这只水瓢是我去年从莱阳一个农户家中淘来的,当时他怎么都不肯卖,我告诉他,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代人往昔的记忆,我要将它们展示给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和记住这段历史。对方听后,很痛快地把瓢送给了我。”吴显瑞拿起一只外表已经“包浆”的大水瓢,讲述着它的来历。他指着一个以前农村做饭用的旧风箱,诙谐地笑道:“这是前两年在灵山旧村改造中,我从残垣断壁中‘淘’来的宝贝。为了它,我差点被工地上的人当成小偷抓起来。”

几十年前的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在吴显瑞的乡村记忆馆里,过去的生活点滴如在眼前。“收藏这些,为的是留下一份对生活沉甸甸的回忆。”吴显瑞说,乡村记忆馆就是老一辈人心中的乡愁,老物件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能让人们记住乡音、乡情、乡恋、乡愁。村民们闲暇时来逛逛,忆苦思甜;游子归乡时来看看,对故乡的记忆更加深刻。他告诉记者,乡村记忆馆开放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人物二

孙先勇

20多年收集万件农具

犁、耙、耖、鱼篓、石磨……走进孙先勇的农耕文化“仓库”,琳琅满目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映入眼帘。这些是孙先勇收藏了20多年的“宝贝”。“这个耙子是前几年去临沂出差时,在当地二手市场淘回来的。”退休前,孙先勇经常出差,每到一处,吸引他的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大大小小的文化市场。“那时信息不发达,收藏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别人出差都背个小包,我每次都是驮个大包回来,包里装的都是从当地淘来的物件。”孙先勇说。

1963年,孙先勇出生在即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农具被现代机械替代,看着村民将淘汰下来的农具销毁,急坏了孙先勇。“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应该将它们收集起来,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出于对农耕文化的强烈兴趣与热爱,他开启了农耕用具的收藏之路。

从1998年开始,孙先勇走村串户地收集传统农耕用具,把多年积蓄尽数投入其中。20多年来,他走遍了即墨及其周边的近百个乡镇村落,还有平度、胶州、招远等地。如今,他收集的涉及农耕文化的各类器具约有1万件。孙先勇还对这些物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修复。

错失藏品让他终身遗憾

谈到自己的收藏经历,孙先勇表示,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错失一件喜欢的藏品,那会是终身遗憾。有一年,他在即墨看中了一块石碑,售价3000多元,他有心买下,但手头现金不够。等过几天凑够了钱再来,石碑已经被别人买走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很遗憾。”还有一次,他在江西景德镇看到一只直径1米多的雕花大碗,光泽柔和、薄如蝉翼。“卖家要价3000元,可我当时已经淘了不少物件,实在拿不动了,就想着下次再买,结果后来再也没有找到。”孙先勇遗憾地说道,“那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别说3000元,就是30000元也买不到了。”

随着收集的农耕用具展品日益完备,如何传承自己的农耕文化初心,给后人留下农耕文明的回忆,成为孙先勇考虑的问题。“农耕文化在精神层面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财富,比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应该被传承。”为了让这些农耕器具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近几年,建一个专门展出自己收集的手工农具展馆,是孙先勇最大的心愿,“希望将来能联合民间更多的收藏家,丰富收藏类别,建成多主题的博物馆群。”

“我希望借助展品,让后代感受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对本土优秀文化进行吸收和传承。”孙先勇表示,虽然农耕文化正在日益远离当下的生活,但是可以借助这些农具作为载体,留存记忆。(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人物名片

吴显瑞

年龄:67岁

身份:收藏爱好者、灵山乡村记忆馆馆长

孙先勇

年龄:61岁

身份:收藏爱好者

“时光已逝,透过旧物这把‘钥匙’,唤起人们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这便是我收藏最大的意义。”

对话

记者:您为何历尽半生,坚持收藏老物件?

吴显瑞:这些老物件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时代的见证,应该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年轻人感受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记者:收藏老物件,让您最开心的是什么?

孙先勇:这20多年,收藏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周末我都不闲着,喜欢到各处的文化市场、文化街去逛逛,一旦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老物件,心里别提多兴奋了。

记者:下一步您有什么打算?

孙先勇:这些年我一共收集了万余件老物品,一直存放在仓库中。希望可以找一些庄园或旅游景区合作,或通过举办展览,将融汇了先人智慧与精神的传统农耕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